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今日热点 > 青山不语,丰碑不朽:杨善洲故事的手抄报创作指南 正文

青山不语,丰碑不朽:杨善洲故事的手抄报创作指南

时间:2025-11-05 01:20:04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今日热点

核心提示

杨善洲的故事,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奉献的生动史诗,也是无数人心中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鲜活注脚。当这位退休老书记用22年光阴在大亮山播撒绿意时,他不仅种活了数万棵树,更在岁月长河中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。

杨善洲的青山不语故事,是丰碑一部关于坚守与奉献的生动史诗,也是不朽报创无数人心中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鲜活注脚。当这位退休老书记用22年光阴在大亮山播撒绿意时,杨善他不仅种活了数万棵树,洲故作更在岁月长河中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。事的手抄制作一份关于他的青山不语手抄报,既是丰碑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不朽报创对绿色信仰的传递。

一位“老书记”的杨善绿色抉择:杨善洲故事的初心底色

谈及杨善洲,许多人会想起他黝黑面庞上那双深邃的洲故作眼睛——那里面藏着一个共产党人最纯粹的赤诚。1988年,事的手抄60岁的青山不语他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,本该含饴弄孙、丰碑安享晚年,不朽报创却在家人诧异的目光中,带着一把锄头、一袋种子,一头扎进了荒无人烟的大亮山。“我要为家乡做点事,哪怕是栽树,也要让这山绿起来。”这句朴实的话,成了他后半生的誓言。

青山不语,丰碑不朽:杨善洲故事的手抄报创作指南

那时的大亮山,是云南有名的“光山”,十年九旱,水土流失严重。杨善洲带着几个老伙计,白天在陡峭山路上背树苗,晚上就睡在简陋的窝棚里。有人劝他:“老书记,你都退休了,何必这么苦自己?”他却笑着回应:“树能挡住风沙,能留住雨水,能给子孙后代留条活路,这比啥都强。”正是这份“不计回报”的执着,让他在荒山深处种下了信念的种子。

从荒山秃岭到绿浪翻滚:杨善洲植树造林的十年攻坚

种下的第一棵树,需要杨善洲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从石缝中刨开泥土;第一片苗圃,是他用自己的退休金买来的;最艰难时,他甚至要靠捡别人丢弃的塑料布来修补被风雨吹破的育苗棚。有人说他“傻”,放着好日子不过,偏要跟荒山较劲。可杨善洲却用行动证明:种树不是“傻事”,而是“大事”。

十年间,他带着群众在海拔2600米的山地上,种下了1200亩云南松、油茶和核桃树。那些曾经寸草不生的石头山,渐渐披上了绿装。据统计,到他82岁临终前,大亮山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%提升到了74%,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“绿色银行”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他将林场无偿捐给了国家,自己却从未从林场拿过一分钱工资。“我是党员,是为人民服务的,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。”他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承诺。

种下的不止是树,更是希望与传承:杨善洲精神的手抄报延伸

杨善洲的故事,在手抄报中不应只停留在“种树”的层面,更要挖掘其精神内核。当我们翻开他的日记,会看到“治山治水,先治人心”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这样的字句,这正是他“把心交给群众”的写照。在手抄报中,可以设计一个“老书记的心里话”板块,摘抄他的经典语录,配上他在林间劳作的简笔画,让读者感受到他平凡却伟大的内心世界。

同时,杨善洲的故事也应与时代相连。如今,“双碳”目标、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共识,他的“绿色遗产”正激励着更多人行动。手抄报可以设置“新时代的杨善洲们”小栏目,介绍当代植树模范、环保志愿者的故事,让老书记的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发芽。这种古今对话,能让手抄报既有历史厚度,又具现实温度。

让杨善洲故事在手抄报中绽放光芒:实用创作技巧

在版面设计上,建议以绿色为主色调,搭配土黄色(象征土地)和深褐色(象征老书记的朴实),营造自然质朴的氛围。标题可用立体字书写“杨善洲:用一生书写绿色传奇”,边角画几棵挺拔的松树或蜿蜒的山路,增添画面生动感。文字部分,可采用“时间轴”形式梳理他的生平:1927年出生→1951年入党→1988年退休种树→2010年逝世,让读者清晰了解他的人生轨迹。

图文结合是手抄报的灵魂。可以画一棵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简笔画,树干上标注“22年”“1200亩”“80000棵”等关键数据,让读者直观感受他的付出;也可设计“你不知道的杨善洲”小角落,写他曾为买树苗徒步20公里去县城,却舍不得坐公交的细节,让人物形象更立体。最后,在手抄报底部写一句“向杨善洲学习:绿水青山,就是我们的幸福家园”,呼应主题,升华情感。

当我们精心制作关于杨善洲故事的手抄报时,不仅是在复刻一段难忘的历史,更是在传递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。老书记用22年光阴告诉我们:平凡的坚守能创造非凡,微小的行动能汇聚成河。愿这份手抄报能成为一颗种子,让绿色信仰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,长成守护地球的参天大树。